相传,宋仁宗年间,朝廷继续对少数民族地区施行羁縻政策,代表中原文化的花灯,由此被作为封赏地方土官的赐品,从宫廷流入民间,进入秀山。当地土官为效仿皇室生活,模拟宫廷奢靡,大倡花灯歌舞。
舞蹈相对容易编排,由于当时盛行于秀山地区的曲调,以巫歌为最,适合于闹花灯的歌曲并不多。他们把流传于民间那些稍显喜庆的曲目都纳入闹灯活动中,但是仍然无法满足通宵达旦的时长。于是,一方面,官方为了歌舞规模的完备,以通商之便,经酉水东行,带回一大批充满湖湘和苏杭文化元素的民歌;另一方面,民间艺人为了得到土官的赏识,不仅编创了一批曲目,也试图效仿官方,去外地收集。他们早就听说柳州曾经出了个歌仙刘三姐,那边的民歌很多,也很好听,所以他们决定去访一访。路途遥远,钱财有限,他们就每人挑一担自家产的白米,一是可以在路途中借宿时当做口粮,二是可以卖掉一些作为日常花销的盘缠。他们花了近一个月时间,历经千里,经今贵州铜仁、湖南怀化、广西三江,抵融水,达柳州,不仅领略了刘三姐传唱下来的经典民歌,也对柳州的民俗文化得到了深入了解。
回来之后,他们不仅创作了一批与柳州文化有关的《采茶调》,更以“柳州姑娘会梳头”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,创作出了名垂后世的《黄杨扁担》。他们在《采茶调》和《黄杨扁担》中,完美的融入了刘三姐的形象,足以看出他们对刘三姐的崇拜。
《采茶调》中,不仅频繁出现“柳州”和“柳州姑娘”的词汇,而且直白的唱道:“刘三小姐送茶来……”。而且,在广西民歌中,有一首著名的民歌,就叫《柳州姑娘爱梳头》。《黄杨扁担》中,不仅同样有“柳州”的词汇,而且更以“大姐”和“二姐”来突出了“三姐”的梳妆技巧。这位“三姐”,说的就是刘三姐。
南宋以降,“蛮不出境、汉不入峒”的土司制度正式在秀山地区施行。此后的数百年之久,秀山地区一直与外界处于隔绝状态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,秀山本土的土家族、苗族文化才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传承和反复的打磨。民歌亦然,以致《黄杨扁担》在漫长的历史流变中,演绎出无数个版本,至今仍有近十种唱法遗存。
上世纪50年代初期,四川省歌舞团、重庆市歌舞团、成都战旗文工团的文艺工作者先后前往秀山采访,他们在白粉墙村找到了花灯的掌调师(花灯歌舞表演的主唱)严思和,收集到《黄杨扁担》和《一把菜籽》,由林祖炎、金干记谱,并于1958年将《黄杨扁担》收录到《四川花灯歌曲》一书中发行出版。
1958年歌唱家朱宝勇首次演唱《黄杨扁担》,后经李双江、蒋大为等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,名声大振,被收入《世界曲集》。1987年春节期间一首以《黄杨扁担》改编演奏的交响乐在中央电视台播出。一时间,《黄杨扁担》唱遍神州大地。
1993年秀山自治县成立10周年时,秀山县政府将《黄杨扁担》确定为县歌。《黄杨扁担》不仅是秀山民歌的灵魂,也是秀山花灯的主要曲目,保护和传承《黄杨扁担》,其意义和价值显而易见。
国务院部门网站
地方政府网站
市政府部门网站
区(县)政府网站
其他网站
版权所有: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主办: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
网站标识码:5002410002 ICP备案:渝ICP备18015756号-1 渝公网安备 50024102500278号